集团OA 集团邮件 信访举报

合肥发电厂的那些记忆

发布日期:2024-08-06 稿件来源:admin 浏览量:10044

 上世纪60年代末建成的合肥电厂。(资料图片)

上世纪60年代末建成的合肥电厂。(资料图片)

 

城市经济发展,电力是保障。1960年前后,合肥火力发电厂(本文简称合肥电厂)建设于城北的一个村子上。电厂的建成,不仅改变了一个村子人们的生活,更从电厂的变迁发展上看出合肥跨越腾飞的轨迹。

  这里建起合肥电厂

  现在连接合肥电厂和蒙城路之间的是耀远路,“耀远”就是合肥历史上第一座电厂。

  据史料记载,1923年,合肥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它位于东门外木滩街,有五间厂房,一台100匹马力柴油发电机,发电容量50千瓦,专供城区照明。经过十年发展,耀远公司的发电容量达到110千瓦,年供电量为12万度。抗日战争胜利后,耀远公司改称合肥电灯厂,为官商合办。

  新中国成立初期,合肥用电大部分由淮南供应。1960年前后,合肥市在距市中心7公里的北郊开始筹建合肥火力发电厂。而合肥电厂的建设,还要从一个叫李松棵的村子说起。

  明朝初年,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湖北黄冈人李英因军功获世袭诰命一道,其孙李良钦准袭职庐州卫左所百户,从此在庐州城内开枝散叶。清朝中叶,部分李氏后人从庐州城内移居城北十三里谷堆落户,村庄以北原有一大片蓊郁蔽日的古松林,不知何人植于何时,故村名就叫“李松棵”。

  1960年前后的一天,李松棵来了一批陌生人,他们白天扛着测量工具在村子周围转悠,晚上借住在老百姓家算算画画。村民们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政府准备在此建立火力发电厂。因为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李松棵都是不错的选择。

  当李松棵的老百姓得知国家需要这块地建电厂,没有提出任何条件,仅在晚上召集起来开个简单的动员会,就纷纷开始做搬家准备。很快,电厂正式动工建设。

  最先进驻工地的是华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主要负责电厂基础设施建设。这方沉寂的古老土地一下子昼夜机器轰鸣,人声鼎沸,厂房、烟囱、降温塔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同时陆续从全省乃至华东地区各电厂抽调一批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组成最初的合肥电厂班底。经过几年建设,第一台2.5万千瓦机组1968年10月,投入发电;第二年9月,另一台5万千瓦机组投入发电。从此,合肥告别了省会城市没有发电厂的境况。

  因电厂改变的小村生活

  合肥电厂建成后,职工连带家属有1000多人,这使李松棵小村子热闹了起来,并且让村民们改变了不少。

  首先是电厂建设,为村里安装上了自来水,改变了村民世代吃水的习惯,水源和水质能够得到充分保证;上世纪60年代初,李松棵家家户户都用上电灯,出行有马路,有时还能搭乘顺风车去远方,这在当时的中国农村是少有的。

  合肥电厂犹如一个大社区,建有一座能容纳千人同时就餐的饭厅兼礼堂,分别建有医院、商店、澡堂、广播站等。李松棵的村民不仅小病可以找厂医看看,无需去市内医院就诊,而且有些生活日用品可直接去厂商店购买。洗澡虽不能与厂里职工、家属享受同等待遇,但春节等节假日期间,厂里会对周围农村开放澡堂,让村民们也时不时过一回“洋荤”。

  当时,电厂经常在休息日和节假日轮流放电影,内容基本上和市内电影院同步;厂里还有自己的文艺演出队,不时邀请专业的文艺团体来厂演出。村民自然跟着沾光,尤其是青少年,为他们打开认识外面世界的窗口,既增长了知识又丰富了业余生活。

  同时,每天早、中、晚厂里广播都要准时对外播报,高音喇叭声音传遍李松棵的每个角落,带来国内外的新闻和音乐,长期的耳闻目染使李松棵人普遍长了见识。厂里上下班广播站都会按时发出信号,非农忙季,李松棵人的上下班也参照执行,村里人的生活变得更有规律,改变世代看天的作息习惯。

  电厂从实际需要出发,经常为村里劳动力提供一些就业机会。村民们都乐意去干,因为这既增长见识又能增加收入,虽然做工所得报酬大部分交给生产队。年轻人争先恐后要求去做工,生产队就按顺序安排。

  最为重要的是,电厂里有许多来自不同城市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孩子幼年时能上厂里幼儿园,有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比村里孩子要好。村里的孩子和他们在同一所小学和中学读书,上学放学经常同行,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这样的生活条件使李松棵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姑娘不愁嫁,纷纷在厂里或城里找对象;小伙子不用担心娶不到老婆,四乡八邻的人家纷纷托人从李松棵找婆家,尤其是远郊或偏僻农村的姑娘。

  从电厂变迁看合肥腾飞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行各业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合肥的经济发展也加快了步伐。经济上台阶,工业要发展,电力必须先行。而当时的合肥电厂两台机组功率不够,发电能力有限。工业及居民用电量缺口很大。基于此,合肥市决定扩建电厂,增加装机容量。

  1985年,合肥电厂125MW机组投入运营,发电功率得到大大提升。这时工业生产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部分老百姓从改革开放中获得红利,消费要求快速提升,民用电再不是仅仅解决照明问题。电风扇、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电逐渐进入家庭,电力发展跟不上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上世纪80年代末,有条件家庭开始计划安装空调,但必需个人先提出申请,由市节约供电办批准。电力供应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的瓶颈,有关部门经过反复协商,几方联合共同投资,合肥电厂又一台125MW机组于1994年7月投产,使合肥用电难得到暂时缓解。

  本世纪初,国民经济持续蓬勃发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合肥市更是赢得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逐渐成长为高新技术云集的新型制造业基地。同时国家优化能源发展方向,实现绿色、低碳、清洁式发展。于是在2007年6月,合肥电厂的600MW超临界燃煤机组开工建设,2009年1月投入运行。2010年又一台600MW机组获得国家环保部批准建设,投产后解决了部分市民冬季供热问题,还直接并入合肥环网运行,共同为合肥的大发展做贡献。2011年6月12日上午,上世纪60年代及八九十年代建成的四组机组完成了历史使命,相继拆除。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笔者目睹合肥电厂的变迁,合肥GDP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数十亿元跨入万亿元城市行列,城市规模获得膨胀式发展,城市变大、变强、变得更美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空调成为普及的家用电器;特别是近几年夏季屡创高温天气纪录,城市用电量屡创新高,但企业生产和居民用电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这些自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合肥电厂的贡献。(作者:李运斌    来源:合肥晚报)


联系我们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马鞍山路76号能源大厦
邮编:230011
移动官网
皖ICP备05003471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937号